98年生人,在粵西地區(qū)長大,后來7歲去了廣州定居。
那時候每次回老家蹲墻角的老人們都說我去了香港,但是我老家一點也不貧窮,珠三角有什么我們老家也有,流行什么我們老家也有。
那時候我表舅父表姨,還有好多親戚都去了香港定居,在廣州打工的年輕人也挺多的,但是老人家還是會分不清廣州和香港。
而且現(xiàn)在老家發(fā)展得跟3線城市一樣光鮮亮麗。
小時候沒有啥記憶,這個劇讓我意識到我們以前去廣州這個引以為豪的城市,原來是這么落后的。
祖國真的發(fā)展太快了,改革開放真的進展驚人。不是這個電視劇
第一次看這部劇,是在2016年。第二次看,是2022。TVB的劇也看得多,但這種故事風格,卻是本劇獨有。這部劇有一種難以取代的風味。兩次看我都感覺到溫暖。第一次看《香港人在廣州》,我看到的是廣州城市的變化,注目在香港和廣州兩個城市不同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第二次看,我更在意人與人之間那份溫情,那是廣州或是香港,都已經(jīng)逐漸消逝的、珍貴無比的東西。
黎耀祥(堅毅)的故事線我十分喜歡,我覺得他身上有著一種光,這種光是足以照亮他人的。盡管他在富貴的時候一朝得志,可是在跌落的時候也從未失去信心
至今依然沒能對這個結局釋懷,鐵哥已經(jīng)下定決心和可風一起,可風也是真心愛鐵哥,最后因為種種原因還是分開了,最后可以看出兩人的遺憾,特別是可風,從眼神,舉動看出來太遺憾了,我相信她肯定是不幸福的,阿鐵更多的是內疚,不安,可憐的可風,如果能夠出個續(xù)集就好了,這部劇真的很精品,我反復看了很多次,看得多了不想看了,不忍心可風一次次受傷害
《香港人在廣州》播出時正值香港主權移交前后,圍繞以余穎鐵代表的香港人對大陸一切抗拒的典型心態(tài),但為世所迫希望到廣州有所發(fā)展。吳堅毅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猶在耳,余穎鐵與周、吳和柴的感情關系從一開始到因為男方與柴可風萌生感覺而泛起漣漪,伴著最后事業(yè)起落而回歸原狀。
第一集中因看書錯過公交的女子,干凈短發(fā),樸素的一條恤衫,一襲長裙,脂粉不施,眉目間,清純的有如一片春天里寂寞的風景。整個劇最喜歡的就是她。那時的張可頤真美。
男女雙方大學熱戀的,如果畢業(yè)后一個工作一個出國深造并承諾學成歸來后娶她的人我都覺得不靠譜。果不其然,太遙遠的距離加上相異的生活環(huán)境慢慢的感情變成浮夸;沒有太多的傷心就邂逅了表姐夫的愛戀,熱戀時仿佛每個細胞都有了活躍的姿態(tài),可不是所有的結局都美好,建立在表姐痛苦上的“幸福感”=“罪惡感”。我覺得可風唯一的錯就是相信了一個離婚手續(xù)未辦全的男人的承諾。一個樂善好施的人怎么忍心傷害別人?只好讓自己的感情再會在回憶里。接受了大學戀人的懺悔
微博上偶然看到這部劇的介紹,發(fā)現(xiàn)很對自己的調調,才匆匆忙忙惡補了一下兒時錯過的經(jīng)典,沒想到居然像上了年紀一樣陷于追憶不能自已。
不得不佩服本劇的選角,每個人感覺都是本色演出,你不會感覺到任何的違和,很自然就回到了劇中那個曾經(jīng)無比熟悉的生活過的年代。
劇中反映的是回歸的時代背景下兩岸三地的文化差異帶來的沖撞,今天來看,更多了90年代廣州的集體回憶這一層意義。全民炒股、個體戶暴發(fā)戶、萬元戶、陳村種,還有小平的名言,都是那個年代特定的產(chǎn)物,當時年幼的我雖然不明白但也算混了個耳熟,現(xiàn)在再次聽到竟像老朋友重逢一樣親切。
“我叫堅毅,堅定的堅毅力的毅”,90年代,真的有許多像堅毅一樣的長輩從農(nóng)村到城市,憑借堅定和毅力白手起家,共同構筑起今天廣州的繁榮。那時候的年輕人,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智能手機沒有人人沒有微博,同時也沒今天那么多的空虛迷茫和無病呻吟,可以一心一意為看得見而且摸得著的理想去奮斗,靠知識和拼搏就可以改變命運的年代,真的讓我著迷。
祥仔一家絕對是整部戲的亮點
“香港人在廣州”黎耀祥新作,生命中之不能承受的傷痛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http://guanjyj.com/a/1584.html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