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單車、兩個男孩的一系列故事。
悲哀,我只是想說,這就是現(xiàn)實生活,有多少人在悲哀的活著。他們在用一種堅持維持著生存,我不敢說這不是一種精神,但這是一種無奈的精神,記得曾經(jīng)聽到一句話:至今為止,在中國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在生存而不是在生活。是的,生活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為窮,學生就不會去買一輛二手的單車,于是他們倆人就不會有糾纏不清的關系,不會出現(xiàn)流血的那一幕。如果不是因為來自農(nóng)村,沒有生活經(jīng)歷,那么這件事情的處理可以更加簡單,不需要那么多人牽扯進來,社會其實有它自己的一套規(guī)則,只是這套規(guī)則只有城里人才了解才熟悉、才會用來服務于自己的生活,對于大多數(shù)農(nóng)村的人們那不過是報紙電視等主流媒體的宣傳談資而已。
這就是現(xiàn)實,我們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也許上學可以改變命運,但是,我們也要相信其實人和人從來就沒有真正地平等,社會的背景和身份的影響永遠會存在,真正的平等只是不同階層的人內(nèi)部的機會平等,社會能做到這一點已經(jīng)很進步了,但這一點的達到,中國還要多少年,不得而知。
公力救濟
十七歲,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年紀?于我而言,剛剛度過的十八歲生日還記憶猶新,十七歲的日子,乃是在高考后等待發(fā)棒的惴惴不安和對向往已久的大學校園的心懷憧憬,對未來的生活無限希冀之中過渡的。但是,對于小貴和小堅來說,卻是充滿了離奇與巧合、欣喜和苦澀的。
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講述的便是這兩個男孩的故事。故事大體的情節(jié)架構與意大利新浪潮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頗為相似,因此被視為向德西卡致敬的影片?,F(xiàn)下我想提出一個引起我興趣的小方面來作一些評論。
《十七歲的單車》里,兩位男主角小貴和小堅的扮演者的演技都是功力深厚,且不說小貴的扮演者酷似日劇男主角的帥氣與執(zhí)著的眼神,小堅那種北京胡同口長大的砍四沒心沒肺實則死心眼兒的別扭性格更是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過,這不是我想說的,我其實更想談談影片中的那三個女性角色:瀟瀟,小保姆,妹妹。
其實,《十七歲的單車》是一部徹底的男孩子的電影,所有的女性角色都被有意無意的弱化了,三個女性的臺詞都少得可憐,有的甚至只有兩個字的臺詞。但正是這樣
讓我想起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同樣為了一個垃圾的女人的離開,引入巷戰(zhàn),引入板磚,飛馳的單車,流血,黯淡的結束了影片。走回東四的胡同,腦子中浮現(xiàn)的都是暴力。
看了,終于看了。
看完電影,發(fā)現(xiàn)原來老板才是好人。
老板,就是那個快遞公司的老板,別看他一臉的奸笑的樣子,但的確是個好人,一個很守承諾的好人。
通篇電影沒有多少的語言,但很深刻,尤其是對漠然的描寫。
沒有尖叫,當小堅一磚砸了那個人之后,旁邊的瀟瀟沒有尖叫;當一群小太保追逐連個少年時,胡同里的群眾竟然以點反應都沒有;當群毆來臨之時,也沒有看見預期當中的經(jīng)常的出現(xiàn);當瀟瀟和那個小太保一起騎車在胡同里,老頭老太們,也沒有在背后竊竊私語。難道這就是導演給我們傳遞的信息,一種冷漠感,這種冷漠反而體現(xiàn)出了快遞老板的偉大,至少他給了那個那個小伙子生的希望。
“十七歲的單車”鄉(xiāng)下和城市里的花季男孩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http://gycwjs.com/documentary/6256.html
展開